当我在报社实习时,我有幸向一位消息灵通的资深记者学习。老师很了解这个世界,在谈话中经常无意中泄露了秘密。那天,他坐在办公桌前,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一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声音就越低。
事实上,我花了很多年才理解演讲量和社会地位之间微妙的反比关系:普通的小贩和普通人很少说话,即使他们把声音提高了8度,他们也可能没有听众。重要人物的声音越低,他们周围的人就越伸长脖子倾听,从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即使是天生响亮的声音,一旦它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必须练习降低它的声音以显示它的身份。例如,在19世纪,欧洲的女士们宁愿屏住呼吸,把它放在鲸鱼骨裙的衬里里,胸部抬高,腰部束紧,以免被认为是新郎的女儿或鞋匠的妻子。
这只是中国人关于声音的哲学之一,这些声音看起来很奇怪,但实际上很深奥。
然而,这些中国的声音哲学很难向外国人解释,就像我在纽约一家咖啡馆与一位美国朋友聊天时所做的徒劳的努力一样。
这位朋友编辑了一份非常草根的在线周刊,名为《不容错过的声音》在一个有许多声音的嘈杂世界里,说话者有太多的意见,而听者有太多的选择。孤立的基层必须像朋友杂志一样使用扩音器。当每个人都想抓住某人的耳朵,告诉你他的声音不可被忽略时,声音的传播只能遵循最原始的规则,即理性和声音。
因此,当东方与西方相遇,需要面对面的战斗时,我们经常遭受哑巴亏,没有抱怨的地方。无论是故意想玩欲擒故纵的游戏,还是绅士的温和矜持风格,它要么被视为缺乏智慧,要么被视为自愿放弃,犹豫或沉默会弄巧成拙。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对此最清楚。
结果,有一些中国小学生被老师认为是学习障碍,因为他们整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事实上,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因为他妈妈告诉他在开口之前要好好考虑一下。还有在大公司工作的中国员工。每当他们与客户见面时,只要他们的直接上司在场,他就会尽力不说或少说,考虑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他的上司。然而,他被解雇的理由是沉默寡言和与客户沟通不畅。就连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也表示,她小时候从台湾来到美国,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会像美国人一样说话和插话。只有通过学习,她才能“融入主流”。占纽约人口12%的亚裔社区仅获得政府分配的社会服务资金的1%。也是因为这个100多年前就在这里扎根的族群,直到最近才明白为什么“哭闹的孩子有奶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可能会被视为“自以为是”。虽然我们经常在镜子前膨胀自己,但我们早就学会了出门时用两腿夹住尾巴。我们经常抱怨那些不痛不痒的东西,但是我们知道它们会随风而去,在离开的时候找不到。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一些真知灼见,但在我们张嘴并急于闭嘴之前,我们常常会被自己内心的冷笑所困扰。越是这样,我们就越习惯沉默。
只有当声音更大时,声音才能恢复其原来的功能和形式。人们不再需要整天绷紧神经来“静听雷声”,也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声音吓到别人或吓到自己,所以他们有信心说话。
也许提高音量最重要的不是练习你的声音,而是练习你的自信。
杰克·韦尔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公司。他于2001年9月退休。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41年,这是他全部的职业经历 ..
我在报纸上问我的同事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报酬从1000元变成800元,你希望编辑怎么告诉你这个消息,是你的报酬减少了20%还是20%?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