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两大史诗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定型于公元 4 世纪。这期间,印度政治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列国争霸,王朝更迭,婆罗门和刹帝利也矛盾重重,但为了帝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强盛,上层阶级开始相互协调,例如婆罗门与刹帝利开始互通婚姻,不过这种通婚只限于婆罗门的男性与刹帝利的女性,他们所生的男性被称为“苏多”阶层,在王室中享有中等地位,往往担任帝王的御者和歌手,两大史诗就是苏多们颂扬古今帝王的产物。
从严酷意义上说,两大史诗都是历史相传和英雄相传史诗,虽搀杂着吠陀时期的许多神祗,但主要人物都是帝王将相和民族英雄,神不过是他们的助手。从神话方面看,史诗时期的神祗地位与吠陀时代已很不相同,原来至高无上的因陀罗大神在史诗中显得暗淡无光,而毗湿奴在史诗中占有主要地位,他在《婆诃婆罗多》中以黑天出现,又是《薄伽梵歌》的主角;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四兄弟是他的化身。可见史诗时期的神话不过是颂扬帝王英雄的佐料。 志向名言 www.mrmy.org/mingrenmingyan/zhixiang/
《摩诃婆罗多》收有 18 篇故事,每篇故事中另有一些插话,包括神话、颂歌、寓言等,许多插话篇幅很长,结构完整,险些可独立成章,史诗报告了印度俱卢族与般度族为争夺王位承当权而展开的斗争经历。古印度婆罗门人把婆罗多族视为自己的祖先,之后婆罗多族分成为俱卢和般度两族,这部史诗即是通过作者毗耶娑的亲身经历,报告了两族分争和统一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即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之意。
因为人们至今无法考证史诗内容的真实性,所以一般认为这只是一部历史相传。书中的作者毗耶娑也被认为是相传中的人物,或仅仅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因为《摩诃婆罗多》经过了八百来年的成书历程,它一开始取名《胜利之歌》,之后又演变成《婆罗多》,最终才扩展为长达十万颂的宏伟史诗。其真正的作者应该为众多的“苏多”(歌手)。
史诗一开始先报告象城福身王爱上了渔家女贞信,他们结合后生下两个儿子,儿子先后承当了王位,但他们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贞信就找来自己的私生子毗耶娑,让他与儿子的遗霜生下儿子,一个叫持国,一个叫般度。持国天生眼瞎,他与甘陀利结婚,生下难敌等百子;般度承当王位,与贡蒂和玛德利生下坚战等五子。他们辨别成为婆罗多族的两支后代,前一族称俱卢族,后一族称般度族。而毗耶娑则隐居森林(forest),从此他目睹了持国百子与般度五子的斗争。
般度死后,持国执政,但他已年老力衰,他见般度之子坚战公正、仁慈、勇敢,便选他承当王位,这引起自己的长子难敌的不满,从此两族纷争开始。难敌先设计了一座易燃紫胶宫,邀般度五兄弟前往,欲置之于死地,但般度五兄弟幸免于难,逃往森林。之后般度五子****做了黑公主共同的丈夫,当身份暴露后被般庶罗国王扣压。这引起持国的生气,他召般度五兄弟返来,并分给们一半国土。在坚战的带领下,他们五兄弟又建成天帝城,政绩光辉。难敌看见,又设计赌博的骗局来罚治他们,他从中夺取了般度五兄弟的国土。十三年后,般度五兄弟要求收回失土,难敌哪肯交出,于是双方交兵般度族得多门城黑天(毗湿奴大神)的支持,经十八天的大战,终于战胜俱卢族。不料俱卢族残剩的三个战士竟连夜偷袭了般度族,只有黑天和坚战五兄弟幸免。以后持国让坚战承当王位,坚战统治三十六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后,就决定把王位传给般度族唯一的后嗣阿周那的孙子受验,他则带领四个兄弟和黑公主等也升入天国。
以上报告的只是《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它颂扬了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而训斥以难敌为首的****势力。这部史诗显明反映出事先印度列国争霸,王位交替的历史,其中众英雄的英勇事迹和相传则为帝王将相提供了榜样。同时伴伴随着国家的完善,刹帝利为代表的武士阶级其地位也日渐上升,因而苏多们创作这些史诗完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为此史诗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然而,史诗的中心故事不过占全诗的一半,另一半则是大量的故事插话,它们包括神话相传、寓言故事等。神话相传包括《沙恭达罗传》、《那罗传》、《罗摩传》、《莎维德丽传》、《苏格尼雅》等。其中《沙恭达罗传》报告了俱卢和般度族的共同祖先婆罗多的诞生,而有关婆罗多的父母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后被迦梨陀娑扩展,写成为闻名的戏剧《沙恭达罗》。《那罗传》描写国王那罗受恶神捉弄而输掉国土的故事。《罗摩传》是《罗摩衍那》的题要。《莎维德丽传》叙述摩德罗国王的独生女莎维德丽自愿选择遭到侵略而流亡森林的一个瞎子国王的儿子萨谛梵作丈夫。但他们结婚一年后,丈夫就死了。莎维德丽为了让丈夫复活,就去求阎摩,因为她的忠贞和聪明打动了地狱王,阎摩让她丈夫复活,她的公公也规复了视力,他们重新收复国土,创建功业。
除了这些插话,史诗中另有一首最长、最主要的插话《薄伽梵歌》。这首插话具有很强的宗教哲学思想,他聚团体现了对黑天薄伽梵(即毗湿奴神)的崇拜,不过这首诗虽显示神的崇拜,但已不完全是神话的故事了,而是宗教哲学的说教。
与《摩诃婆罗多》一样,《罗摩衍那》也是显示英雄相传的史诗,中心故事报告的是十车王宫廷阴谋和罗摩与悉多的悲欢离合的事儿,反映了印度现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相传阿輮陀城十车王有三个王后,生有四个儿子,即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长大后,为帮众仙人降魔,来到密提罗国,爱上该国公主悉多。国王遮那竭允诺:只要能拉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罗摩拉开神弓,娶悉多为妻。十年老后,
立长子罗摩为王太子。小王后吉迦伊十分不满,便利用国王以前的允诺,挟国王,十王被迫赞成小王后的条件,罗摩流放十四年,期间让她的儿子婆罗多执政。罗摩为让父亲(father)不失信,便甘愿流放,其妻悉多和兄弟罗什地也随之流放。之后婆罗多被召回宫内,他得知母亲的行为后非常生气,于是找到罗摩,愿让与其位。但罗摩一定要等十四年后再回,婆罗多只好代他摄政。罗摩与悉多、罗什曼那在外流浪,他们生活艰辛,还屡次历险。在流亡第十年时,椤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掠劫了悉多,罗摩和兄弟为寻悉多与罗波那展开了猛烈的战斗,之后罗摩在猴神哈奴曼等猴子(monkey)的帮助下,经工巧大神的儿子那罗助威,终于杀死罗波那,救出悉多。当罗摩见到悉多时,却嫌疑她的贞操,悉多伤心不已,愿投火自明,火神将悉多从火中托出,证明她的贞节,夫妻终于团聚。十四年后,罗摩等回到国内,婆罗多把王位让给罗摩,罗摩统治时期,天下太平,可有一日来了一密探,告知国王他的妻子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已不是贞女。为顺民意,罗摩忍痛将有孕的悉多弃之恒河边。悉多却为蚁蛭仙人救护,不久悉多生下一对双胞胎,蚁蛭仙人作了长诗《罗摩衍那》,教两孩子背诵。当罗摩举行马祭时,蚁蛭让两孩子当众歌唱这段长诗,罗摩终于认出自己的儿子,但悉多仍不为民众接受。后悉多向大地母亲求证,顿时大地裂开,悉多投进母亲的度量,大地母亲终于证明悉多忠贞无瑕。罗摩也将王位交给自己的儿子,自己与兄弟一路升入天国。
与《摩诃婆罗多》相同,《罗摩衍那》也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人物,讴歌了正义、品德,而抨击了****的势力。以罗摩为代表的英雄个人形象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大神湿奴的化身,他为民众的利益,勇敢地消灭****的魔王,甚至抛弃心爱的妻子;而为遵守诺言,也情愿流亡外洋,过着费力的生活,在他身上聚团体现了善良、仁慈、品德、正义、勇敢、信念等精神,是事先印度社会所崇尚的品质,同时作品也显示了印度先王勇敢顽强的开国业绩。这部史诗同样也是为事先帝国统一歌功颂德的产物。在《罗摩衍那》中也有一些插话值得正视。全诗分七个篇章,其中穿插了许多神话相传和民间故事。例如在《童年篇》中有众友仙人苦修成梵仙(婆罗门)的故事,另有罗摩(刹帝利)和持斧罗摩(婆罗门)决斗的故事;在《森林篇》中有罗刹妖魔与罗摩的战争;《猴国篇》中另有神猴哈奴曼巧飞大海,之后他又帮罗摩救出悉多。这些故事都非常生动有趣,给全诗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史诗中的蚁蛭仙人被认为是该作品的作者,现实上他只是《罗摩衍那》的收集、整理和编撰者。
古典梵语时期的神话相传主要收集在往世书里。往世书是梵语文学中以“往世书”命名的一些神话相传作品的总称 ..
吠陀时期的神话聚集在四部吠陀本集和与此有关的梵书、森林(forest)书和奥义书中。这时期的神话还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