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年间浙江海宁有一个巧匠擅长微雕,能在枣核上雕刻米粒大小的人物、山水、文字,当地人叹为绝艺,尊称为巧手宋。凭借着高超的手艺,巧手宋家道逐步殷实,不但娶了媳妇,还陆续生下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时光似箭,一晃十八年已往了,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小闺女(daughter)也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巧手宋年纪渐老,想把微雕绝艺传授给儿女,既能让他们凭此技谋生,也可以让微雕这门艺术一路流传下去。
谁料这个时候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大儿子就读于清军水师学堂,自然随军前往镇压,打仗十分危险,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宋老汉整夜忧叹,担忧大儿子出事,偏偏这个时候二儿子也在外求学未归,膝下只有小闺女若兰,宋老汉更是愁上加愁。为了排遣愁绪,巧手宋每日只有靠回忆儿女们成长的历程来打发时间。闺女若兰看出父亲(father)的心事,留下一张字条,说是出门找两个哥哥,半夜出走了。
一个月转眼已往,清军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宋老汉更是心急如焚,这时若兰返来了,她没有带回两个哥哥,却带回一个惊人的新闻:老大因为作战勇敢,已经被提升为清军统领;但老二很早就加入了太平军,现在也是一个带兵的头领,而两兄弟所属的军队已经大大小小交兵不下十余次,他们迟早要在战场上碰面,手足相残。
若兰曾拼命劝过两个哥哥,要他们弃官退让。可两兄弟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大哥说二弟跟随太平军是谋反,大逆不道,应趁早转头是岸;二哥则说太平军是为了推翻腐朽反动的封建统治,是正义无私的百姓军队,不可为官禄而忘记父老乡亲。两个人各有各的念头,又都年少气盛,争吵得也越来越猛烈,还差点拔刀相向。
听完闺女的报告,巧手宋老泪纵横,自己二十年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到头来竟然要自相残杀吗?从此以后巧手宋整天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说话,但每次走出房间时,人显明瘦了一圈,也衰老了好几岁。
若兰为替老父分忧,偷偷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家书给两个哥哥寄去。可是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点覆信。清军与太平军的战况愈演愈烈,双方阵亡的将士人数每日都会在激增。
两兄弟第一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那一天,巧手宋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步重重的,眼看着就要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了。若兰每日在父亲的病榻旁以泪洗面,她对两个哥哥又恨又愁,恨他们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忧愁他们中某一个被自己兄弟击杀。
终于宋老汉到了弥留的那一天,他颤巍巍地从贴身衣袋里取出两个枣核,嘱咐闺女一定要把它们交给两个儿子。若兰看着手里两个一模一样的枣核,整个人怔住了。
战场上,两兄弟率领麾下士卒已经比武数次。大哥把弟弟一条胳膊卸了下来,弟弟也刺伤了大哥的一片肺叶。两个人都会在疯狂地诅咒对方,预备再来一次殊死拼杀的时候,妹妹若兰出现在兄弟二人的面前,她带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也把父亲的枣核一人一个给了两个哥哥。
两兄弟看见枣核也怔住了,他们足足对着枣核看了一个时辰,突然之间之间之间不约而同放下手里的长刀抱头痛哭。
在小小的枣核上,巧手宋用米粒大小的微雕雕刻了三个子女从婴孩到小童,从小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一共有三百个画面。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微雕记录着巧手宋对孩子们的宝贵回忆,也依靠着巧手宋深深的思念、忧愁和无言的父爱。这一对融合了巧手宋巅峰武艺和真挚感情,呕心沥血泯灭大量时间才制作出来的枣核微雕,令巧手宋油尽灯枯而死,却感动和唤醒了两个儿子心里的手足之情。
三兄妹从此告别了战场,回到故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承当了巧手宋的微雕手艺,而且让这一门卓异的艺术一路流传下来。两个枣核历经战火洗礼,几度漂泊易主,辗转外洋,最终终于被一位爱国侨胞高价请回,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时至昔日,两个代价连城的枣核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巧手宋虽然逝去,可是当人们看到枣核时,总是会想到这位无私而伟大的父亲,想到枣核家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