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幼儿故事哲理小故事睡前小故事益智故事搞笑故事智慧故事成语故事幽默小故事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豕涉河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为已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已亥年过的河。 三豕涉河典故的意思: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思而行的成语故事动画视频查看三思而行的意思>> 三思而行的故事描述: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故事描述:薛蟠从老家来到大观园住下后,打听到贾府有一所家学,学校里有许多年轻人,就动了龙阳之兴,假装去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而已。学校里有些学生图薛蟠的钱财就被上了他的贼船。秦钟与贾宝玉来上学,薛蟠立刻就打他们的主意。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典故的意思: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十而立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三十而立典故的意思: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的故事描述: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典故的意思:原指无力抵抗敌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衅三浴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三衅三浴典故的意思:衅:以香涂身。多次沐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纸无驴的成语故事动画视频查看三纸无驴的意思>> 三纸无驴的故事描述: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三月不知肉味典故的意思: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三足鼎立的故事描述: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足鼎立典故的意思: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相关查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丧家之犬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讲学,因孔子是保守派,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丧家之犬典故的意思: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16
    丧心病狂的故事描述:南宋时期,秦桧被金太宗的弟弟挞懒遣送回南宋,他谎称自己杀死看守逃回南宋,取得宋高宗的信任,担任宰相,主张对金称臣,谋害抗金的岳飞父子,校书郎范如圭气愤地责问秦桧为什么会是如此丧心病狂、倒行逆施呢? 丧心病狂典故的意思: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03
    不辨菽麦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不辨菽麦典故的意思: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03
    杀敌致果的故事描述:春秋时期,郑国听从楚王的命令派公子归率军攻打宋国,宋国军队惨败,主将华元成为俘虏。交战中宋军士兵狂狡作战勇敢,心地善良。他营救郑军士卒却被沦为俘虏。宋国人评论狂狡自食恶果,打仗本来要杀敌致果的,不能讲仁慈。 杀敌致果典故的意思: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03
    扫除天下的故事描述:东汉桓帝时朝廷议郎陈蕃小时候住在一个杂乱无章的院子里潜心读书,客人来访,父亲要他打扫干净一些,他说:“大丈夫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能只顾一个小小的庭院呢?”后来,汉桓帝在宫中养了几千美女,陈蕃慷慨陈辞要求遣散。 扫除天下典故的意思: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 ...[查看详情]
  • 阅读:1次   故事时间:2024-11-03
    杀鸡儆猴的故事描述:从前一个耍猴人买了一只不听话的猴子,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鼓,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敲锣打鼓,猴子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行艺人的指令。 杀鸡儆猴典故的意思: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 ...[查看详情]

亲爱的,把 成语故事 频道分享给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