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的脚步渐行渐远,全球化的纽带日渐紧密,宁静的祈愿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现实的当下,特务这个号称“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然而,一度搞得沸沸扬扬的美俄特务事件再次通知我们,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世事变幻、风起云涌,但特务转瞬未曾远离,“他们”一向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好邻居。
信息渠道的发达使此次特务风云通过各种渠道,瞬间传遍全球,在媒体的详细描述下,特务们的生活揭开了一丝神秘的面纱,让世人窥到其神秘职业中也许并不那么神秘的内容。对于寻常人而言,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工作手段是什么,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工具日常化,特制工具并非必备
电影《007》中虚构的人物詹姆斯·邦德使用如手表炸弹那样的特制工具,而遭美方逮捕的多名俄罗斯特务利用一些日常用品执行“接头”、传递信息等特务义务。手提电脑、无线网络、移动存储设备、预付话费手机等是俄罗斯特务常用的工具。
无线“接头”美国联邦调查局称,俄罗斯女商人、特务安娜·查普曼曾经与一名俄方“上线”用无线网络设备“接头”。查普曼进入纽约市曼哈顿一家咖啡馆,落坐临窗位置,打开笔记本电脑。10分钟后,她的男性“上线”乘一辆小型客货两用汽车经过,借助无线网络获得她收回的信息。“接头”期间,两人没有对话,甚至没有眼光交流。以往俄罗斯特务使用“克格勃”特制设备,现在则使用普通笔记本盘算机,因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明天,使用特制设备多少显得有些多余。
“长寿”手机联邦调查局披露,查普曼另一个习用“本领”是使用预付话费手机。美方指认查普曼曾经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商店购买一部预付话费手机,然后马上把装有充电器和购买协议的包扔进垃圾箱。联邦调查局探员发现,她在购买协议上写着子虚姓名“伊琳-库佐夫”。媒体认为,因为买主不打算长期使用这一手机,商家在交易历程中无需查看对方身份证件,这意味着执法部门无法借助手机通话记录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实施窃听也相当困难。嫌疑人利用这一点,常常在购买这类手机后仅仅通话一两次便把它们扔掉。
闪存芯片在电影《007》中,特工常用微型照相机摄取机密文件,方便存储和转移。现阶段,普通闪存芯片可以完成这一义务。闪存芯片常用于照相机、手机和usb接口存储设备中,可以容纳大量信息。
联邦调查局查阅闭路电视摄像记录时发现,俄罗斯特务理查德·墨菲2009年在纽约州怀特普莱恩斯一座火车站与另一名嫌疑人“擦肩而过”,接下一个包裹。联邦调查局探员随后窃听得知,包裹内就有存有大量信息的储存卡。
上述这些“作案工具”毫无秘密可言,是普通人生活中天天可以接触的东西。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让越来越多真正的特务产品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窃听器、跟踪仪、微型相机和远程盘算机按键阅读器等等,普通人拥有它们也并不困难。在英国,平均每14人就拥有一个闭路电视监督器,这是现代特务技能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影响——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特务。
手段多样化,高科技与传统并行不悖
联邦调查局指出,这些俄罗斯特务善于使用复杂的高科技手段获得情报:在纽约运动的特务曾用加密的私人盘算器网络与搭档联络;在新泽西和波士顿的“潜伏者”则把情报植入公开的图像传递出去;在西雅图的特务则把无线电报或数字电码作为联系工具。
俄罗斯特务常常使用无线网络互换情报,这是“非常聪明”的行为。如果联邦调查局探员不在那一刻使用无线网络分析设备,信息传输可能无从追踪,因为没有任何数据经因特网传输。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极易被截获,因此并不是安全的情报传递方式。然而,已经公开的状况表明,俄罗斯这个特务组织主要获得的内容为美国国内的社会情报,大部分为公开数据,因此对于材料的安全性并不算敏感。无线传输可以在双方不直接接触的状况下完成,作用距离远;也就是说即便是其中一人被美国反特务机眷注疑,采用这种方式也不会轻易暴露另外一方的身份。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俄罗斯在采取无线数据包的形式传输情报。2006年1月揭发的英国在莫斯科特务案中,英国情报人员在俄罗斯街头就放置了一个“特务石头”用以接受和记录线人经过期发来的情报。而英国使馆的情报人员修理损坏的“特务石头”的录像还被俄罗斯反特务组织拍了下来,而且公之于众。
并不是每一种特殊用途的无线传输都必须要加密。以色列给特种部队生产的侦查球突击工具,就采用了一般民用的2.4ghz频段传输,而传输视频格式没有任何加密大概调频处理,但是在实战中仍然应用得非常好。在许多状况下,迅速的行动和尽快的撤离才是最保险的方式。
曾任职美国务院和cia特工13年之久、目前为国际特务博物馆历史学者的史陶特(mark stout)说:“新手法并非就是最好的手法。有时高科技比一般手法有效,有时却很不符合。”
隐形墨水、短波无线电、脉冲发射、数字广播、错位密码,被认为是特务的五大基本功,而这些老掉牙的特务手段经久不衰,仍在特务中使用。此次俄罗斯特务将现有的手段格式翻新,持续使用。
隐形墨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报界遍及运用的手段现在依然盛行,只是已“更新换代”。联邦调查局说,曾经窃听到墨菲通知妻子辛西娅,让她去南美洲期间把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交给某人。据联邦调查局分析,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是由“电子隐写术”记录的信息。电子隐写术指的是把秘密信息隐藏在看似普通的信息中,如图像或歌曲的数码文件中,只有知情者才懂得如何解密。
联邦调查局探员在3名俄罗斯特工嫌疑人的家中发现“电子隐写术”设备。在墨菲夫妇位于新泽西州霍博肯的家中发现一张写有密码的纸。联邦调查局推断,墨菲夫妇用电子隐写术与俄罗斯情报部门互换信息。
对于主要的情报而言,最保险的办法仍然是手把手的传递。联邦调查局公布的调查细节就指出,两名嫌疑人曾经在地铁中借着交错的机会互换了一个同样款式和颜色的包裹,然后辨别消逝在人群中,这才是特务最经典而且恒久不变的情报传递方式。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成员的回忆录中就曾经多次提到接受cia的情报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利用上下班时间互换包裹,大概用粉笔在街头作暗号标记出情报的隐藏地点。他们常用的方式是在裤筒中藏一支粉笔,到了地点后直接滑到地面,然后顺脚踩碎。这样险些不用停留就能做好标记。
身份平民化,无需刻意伪装
这些俄罗斯特务被美国称为“深度潜伏”,采取多种手段向美国政府决策层渗透,搜集核武器、美国对俄政策等情报。平时,他们大都住在乡镇地区,有孩子,在当地买房子,从事寻常的工作,与邻居干系非常融洽,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有的特务被捕后,邻居纷纷向记者表达他们的震动。有人表示,他们十分融入当地的乡村生活,还常常向邻居请教两个闺女(daughter)上学的问题。有人甚至不相信他们是特务,15岁的女孩儿杰西说:“(她们)不可能是特务,她是个好园丁!”
的确,因为不在使馆或军事部门工作,因此他们的真实身份很难被外人识破。“如果我是特务,我也会隐藏在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人收回这样的感慨。
还必须注意到,明天的特务并不像冷战时期那样,主要着眼于军事和政治情报。相反,他们更多地对经济和社会情报感兴趣,这些又往往通过互联网便可得到。
当前,美俄特务风云伴伴随着双方低调的特务互换行动而告一段落,但相信很长时间内该特务事件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只要国家存在,特务就不会消逝,特务的话题也就将常常被提起。